媒介技术的基础设施化:社会运动的“数字根基”
媒介技术的普及与迭代,尤其是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些技术已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演变为社会运动的“基础设施”。它们为运动的组织、动员和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平台。
技术赋权与去中心化:普通个体的崛起
媒介技术不仅为社会运动提供了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普通个体参与社会运动的能力。这种技术赋权打破了传统社会运动中精英主导的局面,推动了去中心化的运动组织形式。
情感的媒介化与集体认同的构建
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社会运动中“情感动员”的核心平台。通过视觉、语言和叙事策略,媒介将复杂的政治议题转化为情感叙事,激起公众的共鸣,并塑造运动的集体认同。然而,情感动员并非无往不利,其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情绪极化、短视行为和目标模糊化等问题。
去中介化与再中介化:赋权与控制的双重效应
去中介化使得社会运动的参与者能够直接发声,增强了运动的自主性和透明度,赋予了参与者更多的权力。然而,再中介化通过算法推荐、内容审查和商业化运作,重新塑造了社会运动的表达方式和影响力,限制了运动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技术依赖的风险:媒介基础设施化的双刃剑
尽管媒介技术的基础设施化为社会运动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其技术依赖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首先,技术垄断问题日益突出。大型科技公司如Facebook、Google和Twitter掌握着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社交网络,社会运动在这些平台上进行的动员和组织活动极易受到平台的控制和审查。
结论
媒介在社会运动中的多重角色反映了数字时代媒介技术的复杂效应。媒介技术作为社会运动的“基础设施”,通过基础设施化、技术赋权与去中心化、情感动员与集体认同的构建,以及去中介化与再中介化的双重效应,深刻地改变了社会抗争的逻辑。然而,技术依赖也带来了技术垄断、算法操控和社会运动去政治化的风险。未来的社会运动需要在充分利用媒介技术的同时,警惕技术带来的潜在危机,确保运动的政治性和社会影响力得以持续。媒介技术的基础设施化既是社会运动的机遇,也是其必须面对的挑战。